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著作权 > 图书出版 > 出版动态 > 图书“注水”:一个不能不关注的现象

图书“注水”:一个不能不关注的现象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7-25 07:47:33 人浏览

导读:

图书“注水”是以食品注水为比喻的形象说法,它是指图书信息不足,达不到相应印张应承载的基本量。它不包括内容上玩概念、文化含量不足等诸多隐性“注水”行为。它是一种显性的图书“注水”行为。一这种显性“注水”主要有下几种表现形式。1.缩小版心。版心的尺寸

图书“注水”是以食品注水为比喻的形象说法,它是指图书信息不足,达不到相应印张应承载的基本量。它不包括内容上玩概念、文化含量不足等诸多隐性“注水”行为。它是一种显性的图书“注水”行为。

这种显性“注水”主要有下几种表现形式。

1.缩小版心。版心的尺寸,没有法规上的规定,但有常规惯例可循,比如,以毫米为单位,16开本,一般应在140×208~151×213之间;大32开本,一般应为103×153(或107×158)。[1]但现在的图书很少能达到这些标准,甚至个别的,如某地方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的一本《人生与养生》的传统小16开本图书,版心只有100×170,幅面只有常规开本(下限)的58.4%。

2.滥用插图。这里姑且不论娱乐界明星的写真集,只以语言文字为主的图书为对象而言。以语言文字为主的图书,插图总是辅助性的,但现在这类图书动辄运用插图几十上百幅,而且插图的尺寸都很大,常常占到版心的一半以上,不少还大量运用整面插图。如某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的一本“关于书籍、书人、书店、书展、书话、书业发展”的图书,共374面,内页共用插图112幅,插图尺寸大都占到版心的1/3~2/3。

3.追求“新潮”留白。以文字为主的图书,传统上版心内一般少有留白。而现在版心内留白似乎成了一种时尚,颇有流行意味的留白有两种:①“题下留”,即“章题”与正文之间,不少留到七八行,甚至十二三行的空白,文题之间给人一种身首分离的感觉。②“题侧留”,即有“章题”的页面,除应有的切口或订口外,再留10mm40mm的空白,就像一片抛荒的白水田。如某《读者文摘》丛书,单篇文章,长的不过2000来字,短的只有二三百字,每篇文章标题的侧面都这么留,其中一册共205页,这样的留白竟达102页。

4.随便丢弃文尾版面。文尾版面是指一个章节或一篇文章结尾后所剩余的版面。图书中少量的文尾版面,且不便调节,是可以空着的(最好排个小题花)。但如果剩余版面过大,则应尽量调整(包括删节文字),将不多的篇幅向前排,以免留下“大另页”。但现在的图书似乎都很“豪爽”,排多少算多少,也不管奇偶页,有的哪怕只排了两三行,剩下的版面便“扔着不管”。

5.无理占用页面。传统的图书,分部(编、篇——下同)、分章主要在目录中体现,内页中若出现“部题”、“章题”,前者可占一页,也可不占一页,后者绝对不占一页。这是有道理的,因为读书人读书,首先读目录,篇章结构主要从目录上把握,内页中像排封面一样地将部、章再排一次,意义并不大。现在的图书,内页中的“部题”绝对占一面甚至一页,有的“章题”也占一面甚至一页。有些三百来页的图书,分个十几章,也就占用十几个页面。

此外,还有加大字号,扩大字间距、行间距,放大书眉等多种“注水”方式。

经过这么多方式的“注水”,图书的信息量便大打折扣。上述《人生与养生》一书,共11万字,所用的787×1092规格的纸,传统上一个印张可排五号字21600个,若按此容载量排,该书充其量只需5.5个印张(包括适量插图),而它却用了11.5个印张。某出版社近年出版的某文化名人谈哲理的图书,经笔者对其所用的大规格异型纸文字容载量的换算,发现该书文字容载量只相当于787×1092规格纸常规文字容载量的69.6%。笔者认为,该书中的插图、留白等多种形式并未额外增加信息量,也无其他实质意义,因而认为该书浪费了30.4%的印张。而且,图书出版中的这种浪费现象似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者将部分名著的前后版本和部分名人前后相同内容(如上下册)、相同字数的图书对比后发现,2009年出版的图书比前几年出版的图书一般都要多用15%~20%的印张。[page]

图书“注水”所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

1.浪费资源,有悖于科学发展观。为了将较少的内容按较多内容的价格出售,不惜多用印张,出版方即使收回了成本,并能赚取更多的利润,但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多用的印张却是一种无效投入,由此而浪费了一部分财富和资源。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每年需用数百亿图书印张(2008年全国图书总印张为560.73亿)的出版大国来说,这一浪费无疑是触目惊心的。显然这有悖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2.自伤诚信,自弃于读者。商业上有一句名言,叫做“人无信不立,商无德不兴”。图书出版既是商业,更是一种传播文明、传承文化、塑造灵魂的事业,因而出版机构更应用“灵魂工程师”的至诚之心赢得读者的信任,断不能满口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的小伎小俩。而往书里“注水”恰是这种小伎小俩的表现。这一做法已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反感,有读者在网上撰文说:“有的书看似很‘厚实’,其实是刻意选用较大字号印刷,行距间距疏落,往往一句话就是一行,更像一本诗集,靠大量注水、故意留白和填充图片将薄书硬生生地撑厚……”[2]还有读者尖锐地斥责有些图书是“三分卖字,七分卖纸”。[3]说明图书“注水”已对一些出版机构的出版诚信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在一定程度上等于自弃于读者。

3.“短斤少两”,侵害消费者权益。图书出版应该遵守国家有关法规,对消费者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生产者生产产品,不得掺杂、掺假,不得以假充真”;《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图书和其他产品、商品一样,应该秤准量足,而“注水”图书恰恰相反,计量不正确,价格不合理,“以假充真”,短斤少两。说明出版“注水”图书实际上是一种违法行为。当读者买到一本“注水”图书时,其消费权益便受到侵害。

4.抬高书价,抑制消费需求。记得西方有位学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人们像买肥皂一样地买图书。意思是说,图书是大众化的日常消费品,要让人们不断地购买。但“注水”后的图书多用印张,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定价,影响购买。笔者对某新华书店做调查时发现,这些设计豪华的“注水”书太贵。

5.制造泡沫,进一步加重出版假象。图书出版本来因库存积压等原因,存在泡沫,而给图书“注水”,也等于是制造泡沫。若把“注水”图书中的泡沫折算成图书,全国每年制造了多少册“泡沫图书”?据媒体披露,我国2006、2007、2008年出版的图书,总册数依次为64.08亿册 、62.93亿册、69.36亿册。如果每年有70%的图书注入20%的水分,近3年便依次制造了8.97亿册、8.81亿册、9.71亿册“泡沫图书”。这些天文数字无疑进一步加重了出版的繁荣假象。

图书“注水”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但还有两种无意而为之的情况也是造成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1.对编辑实务中的某些常规惯例缺乏遵守意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天下所有行当都会有一些必须遵守的规则。图书出版这一行当有几千年的历史,许多常规惯例都是在编辑一定形态图书的实践中形成的,而一旦形成了,大家都会自觉遵守。比如,中国上古的简策型图书,开始时,从头到尾每根简上都写字,后来开头的两根简不写字(称为“赘简”。这应该是最早的“天头”),以免开策时手指碰到文字,于是形成了惯例,都空两根简,截至目前研究可知,没发现空三根简的。现代图书版心的常用尺寸、章题的一般编排方式等,也是在编辑现代图书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规矩。对这些规矩做一些微调或适当改进是可以的,但不能离谱。而上述“注水”的一些做法恰恰就是离谱。这些离谱的做法,有的可能是编辑人员因缺乏遵守常规惯例的意识而导致设计编排上的失范。[page]

2.对版面的某些元素理解有误。这里主要指对插图和留白两种元素的理解和把握。插图作为图书的版面要素来强调,是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后伴随着“图书杂志化”、“读图时代”论、“悦读”论等思潮的兴起而开始的。某些图书适当配置插图确有必要,如必要的图解、必要的阅读延伸等。但那种认为“学习知识和学术研究”,“已从传统书报刊的文字语言发展到屏幕和图像的视觉语言,视觉语言更符合现代人的精神需求。印刷媒介逐渐向图像靠拢”[4]的说法显然有失偏颇。有学者便认为,“任何借鉴都需要考虑图书的自身特点,比如一些出版社不顾图书内容上的特点在书中过量地插入图片,不仅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反而打断了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影响了阅读”。[5]留白的审美意义最早主要体现在绘画中,我国绘画理论中有“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说法。在纸媒中强调留白开始主要是就报纸中图片与文字之间的间隔而言。图书留白应该主要是为了保护版心和养眼、醒目等实用性目的。至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人论述在图书版心内留白有什么非常重要的审美意义,更没人认为题文之间留七八行以至十几行、题侧留那么宽宽的一道空白会产生怎样的美感。然而,新思潮的冲击,理论界对图书插图的热捧,留白的一般审美意义,必然影响到图书编者对这两种元素的理解。一旦理解有误,他们必然在把握上失度或失当。

根据笔者对近20年部分图书版本的比较可知,图书“注水”成为一种非个别行为,形成一种行业现象,约有10年时间。这么一种有害的现象这么长时间不被遏止,似乎让人不可思议。但存在自有存在的“理由”。

1.复杂性“理由”。图书“注水”远比食品注水复杂。从动机上看,既有因利而为者,也有因误而为者;从对做法性质的判断上来看,既有可认定的一面,也有难以认定的一面。因而书店门口不能如菜市场门口一样摆放一个复秤台。

2.隐蔽性“理由”。图书“注水”远比食品注水隐蔽。既看不到“注水”的过程、“注水”的器械,也很难看到注水的痕迹和注水后“水淋淋”的外观。因而图书“注水”较食品注水幸运得多,既没人检举,也较少有人能规避,还不一定按“注水”的低价位出售。

3.法规缺失及执法真空上的“理由”。图书是内容产品,而对这一“内容”,国家目前还没有一套计量的办法和标准。图书定价的重要依据是印张而不是内容的分量。管理上由于没有明确这一行为和现象究竟应该由新闻出版部门主管还是由工商部门(消费者协会)主管,这便留下一个执法的真空。这也是至今没人能投诉“注水”图书的一个重要原因。

“理由”虽然很充分,但对这一造成多方面危害的现象,不能再任其蔓延了。可采取“内外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进行遏止,具体包括以下4条治理措施。

1.各出版机构不断进行自我诚信教育,并切实增强版面规范意识。图书“注水”的源头在各出版机构,主要原因是利益驱动,而出版诚信理念的淡化以至缺失是关键所在。因而各出版机构首先应不断进行出版诚信的自我教育;当前应借助中央“学习实践活动”的东风,开展一次出版业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讨活动,探讨诚信出版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让诚信出版成为每个员工的文化自觉。同时,各出版机构可通过专项业务研讨,增强版面的规范意识,自觉遵守常规惯例,合理运用各种版面元素。

2.发挥协会作用,进行行业自律。在目前无法可依而又亟待对这一现象进行遏止的情况下,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出面开展相关工作是比较适宜的。因为版协开展相关工作是一种行业内部的自律行为,它既有行业的权威性,又有民间组织工作的弹性和柔性。版协可通过倡导、指导、评议等方式,促使各出版机构尽快纠正其“注水”行为。建议在版协内成立一个图书内容评议委员会,把对各类图书内容的质量、分量的评价或评议作为一项常规工作来开展。版协近期年会可列入相关内容,进行专题研讨。相信版协的“出手”能较快地使这一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3.开辟专门网站或网页,请读者与社会监督。这一现象出现后,长期不被遏制,监督不力是重要原因。传统媒体不时作出的批评、发出的呼吁,可谓“不疼不痒”。网络监督被认为是当前媒体监督中最有效的监督,但一般网络渠道的散性监督也非常有限。因而建议有关方面开辟专门网站或请一些主流网站开辟专门网页,为读者和社会有关人士搭建一个图书内容分量的评价平台,并允许有根有据地点名评议。相信专门网站或网页的开通会使这一现象成为无处藏身的“过街老鼠”。[page]

4.制定专项法规,以法治书。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图书出版与市场经济“共舞”后,法律法规对图书出版的规范作用日显重要。而目前我国有关图书的法规建设显然没赶上图书出版在市场经济中的“舞步”变化。因而要用新的专门法规来规范市场环境下的图书出版行为。比如,对一些常见开本图书的版心,完全可用法规的形式给出一个必须遵守的大致标准,包括尺寸和文字量。你适当调整一下可以,但不能超出标准的下限。尤其是对印张的消耗,应与信息量有一个“挂钩”的规定。建议有关部门整合相关法规,制定一个包含能对内容分量进行评估,能对“注水”行为进行处罚,能对读者的消费权益进行有效保护的条例或办法。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欧阳明.书刊编辑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96)

[2] 过度包装 内容注水:图书的流行病[N].光明日报,2006-9-26

[3] 杨卫平.说注水(文化随想)[N].市场报,2002-11-1(9)

[4] 张子中.学术期刊要重视图像的作用[J].编辑之友,2007(5)

[5] 陈晓阳.图书杂志化的几个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09(4)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