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著作权 > 图书出版 > 出版动态 > 着力发展新兴出版业态 重点推动三类企业上市

着力发展新兴出版业态 重点推动三类企业上市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7-26 06:45:17 人浏览

导读:

——访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今年初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性产业。10月份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

——访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

  近年来,国家对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今年初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为支柱性产业。10月份召开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多年来中央首次聚焦文化改革发展。在政策利多的背景下,文化产业相关上市公司也引燃A股市场做多热情,文化企业资本运作也是热潮涌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提出,“要加快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明年文化产业会有哪些政策出台?哪些领域会获得重点支持?会否出现文化企业上市潮,文化板块能否再次成为资本聚焦点?带着这些问题,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了新闻出版总署出版产业发展司司长范卫平。
  作为文化产业的主力军,新闻出版产业占据了文化产业60%的份额,发展态势非常好。范卫平表示,预计2011年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制业可实现总产出1.5万亿元,增长速度在20%左右。按照“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规划,明年将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资助等形式,大力发展以数字出版为代表的新兴出版业态,同时,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看好文化产业发展前景
  上海证券报:在“十二五”期间,国家致力于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加快壮大文化产业”。国家对文化产业越来越重视,您对此怎么看?
  范卫平:文化将越来越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是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勃,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日益加深,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巨大潜力。正是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一重大战略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了具体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同时,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也将进一步提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总值中的比重,对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科学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海证券报:对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怎么看?
  范卫平:我对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是十分看好的。原因主要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也在政策、资金上对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保障和倾斜,这些都为文化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目前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快速升级、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的阶段,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相当一部分居民的消费重心开始向文化等领域转移。国际经验表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时,居民消费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现在,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4200美元,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温饱型,向小康型、享受型转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之势,消费能力大大增强,鉴赏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多层次、多形式、多样性的特点。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第三,经过2003年以来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打造了一批有竞争力、有创新力的文化企业,这些企业经过市场的洗礼,能够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产品,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产品基础。第四,近年来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储备了一批既懂得市场经营,又懂得文化企业管理的优秀人才。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广阔的市场需求,有优秀的产品,有优秀的人才队伍,这些都为文化产业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条件,因此,我个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景是十分看好的。
  明年着力发展新兴出版业态
  上海证券报: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支柱,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新闻出版总署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出版企业转企改制,目前进展如何?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出版产业整体表现如何?
  范卫平: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改革的排头兵。到2010年底,新闻出版行业的十多万家印刷复制单位、1万多家国有新华书店转制为企业;除少数保留事业体制的公益性出版单位外,全国经营性图书、音像、电子出版单位均已转制为企业。当前,按照中央部署,正在稳步推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工作。
  在产业发展方面,新闻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正是得益于改革,新闻出版产业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10年,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制业实现总产出12698.1亿元,实现增加值3503.4亿元。2011年,预计全国新闻出版、印刷和发行复制业可实现总产出1.5万亿元,增长速度20%左右,将继续巩固新闻出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主力军的地位。
  上海证券报: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加快壮大文化产业”,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来讲,明年会着重展开哪些工作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范卫平:为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发展,新闻出版总署明年将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快构建现代新闻出版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网络、手机等新兴出版业态,与此同时,推动书报刊等传统出版业数字化转型。二是加快构建新闻出版市场体系,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新闻出版产业流通网络。三是加快建立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攻关,加快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成果转化。四是积极推动绿色印刷,推动行业向低碳、绿色、环保方向发展。五是加快建设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充分发挥项目对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六是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形成若干新闻出版产业集群。七是推动和扩大新闻出版产品消费,创新新闻出版产品营销模式,拓展大众消费市场特别是农村出版物消费市场,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
  上海证券报:近两年数字出版风头正劲,已经成为出版业新的增长点。能否具体谈谈未来对数字出版方面,会出台哪些支持措施?[page]
  范卫平:数字出版产业是新兴出版产业,是朝阳产业。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资助等形式,加快推进数字出版产业规划的实施,将在数字出版领域加快组织一批重大工程、实施一批重大项目、研发一批重大技术、开发一批重点产品、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将这六个一批作为努力方向,持续带动新闻出版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同时,加快推动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引导传统出版企业加大向数字化转型的力度,推动存量纸介质出版物的数字化转换,尽快实现存量精品出版物的数字化。
  重点推动三类骨干企业上市
  上海证券报:目前A股市场上,文化类上市公司已经成为一支生力军,今年已有近10家文化企业登陆A股市场。据悉明年仍会有一批文化企业准备上市。届时文化板块将成为最受资本市场关注的板块之一。您如何看待企业上市融资?在鼓励企业上市融资方面,有何相应举措?
  范卫平: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有效地推进了出版发行单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开辟了市场化的投融资渠道。目前,新闻出版行业已有49家公司在境内外上市。对于新闻出版企业来讲,上市不仅仅意味着可以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更重要的是,上市对于促进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法人治理机构、转换经营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对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整合新闻出版资源、壮大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对于形成文化领域战略投资者,实现跨行业、跨地区的兼并,收购控股等战略性投资,增强国有文化资本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为此,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新闻出版企业上市工作,并将重点推动那些能够推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现代出版物市场体系和技术先进、覆盖全面、传输快捷的现代传播体系的骨干企业上市,推动那些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骨干企业上市,推动外向型的骨干新闻出版企业上市。
  同时,必须整体规划、积极引导新闻出版企业有序上市。目前新闻出版企业上市积极性很高。但是从全局考虑,新闻出版企业上市,必须符合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我们将选择那些真正转制到位,公司治理结构较为完善,有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上市,对存在清产核资不到位、人员身份转换不到位等历史遗留问题,公司架构不够合理、主业盈利能力不突出的企业,是不能上市的。下一步,我们将认真研究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规程,规范新闻出版企业上市资质和路径选择等。

梁敏 王晓华 上海证券报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