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法律快车 > 法律知识 > 著作权 > 著作权点评 > 提高驻站记者业务能力的五个途径

提高驻站记者业务能力的五个途径

法律快车官方整理 更新时间: 2019-07-17 19:36:35 人浏览

导读:

□郭猛王晓东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业内的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态势。一些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的新闻媒体从提高新闻竞争力和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越来越重视记者站的建设,也对驻站记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有些

  □郭猛 王晓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闻业内的竞争呈现日趋激烈的态势。一些规模较大、影响广泛的新闻媒体从提高新闻竞争力和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越来越重视记者站的建设,也对驻站记者的业务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而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有些媒体驻站记者业务能力远远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在新闻报道内容的选择上,缺乏大局意识。采访作风浮皮潦草、不够扎实。实际工作中,有的驻站记者不能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深入生产生活的第一线,去发现活生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而是满足于从会议、文件、简报中找新闻,甚至满足于编辑通讯员的稿件,当“二传手”。时间长了,就慢慢养成了娇气、惰气。

  鉴于此,笔者以为,新闻媒体应该从推动事业发展的角度,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高度重视驻站记者的业务能力建设,打造一支“纪律严、作风正、能力强”的驻站记者队伍。

  一是牢固树立“新闻立站”宗旨,在每一个驻站记者的头脑中绷紧“不断加强学习”这根弦,建设“学习型记者站”,培养“学习型记者”。不论是哪一种类型新闻媒体的记者站,都承担着宣传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任务,都肩负着民意上达的使命,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树立全局意识,自觉地把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中央的方针、政策的对接点找出来,用新闻的笔法宣传报道出去。只有如此,才会收到“让党委放心,让群众满意”的效果。

  二是建立、健全记者站与编辑部的沟通与联系机制。编辑部作为一个新闻媒体的中枢,在掌控把握宣传报道意图方面具有记者站不可比拟的优势,而驻站记者长期工作在基层,在社情民意的了解上有优势,两者多沟通、多联系,有助于驻站记者开阔工作思路,改进报道作风,创新报道方式,从而增强新闻稿件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是大力提倡“走基层”作风,通过科学的考核机制引导驻站记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把更多、更鲜活的新闻推到读者面前。基层是新闻工作的广阔天地,实践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正老师。中宣部领导在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指出,新闻工作者只有走进基层,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央精神,把党和政府的声音送到千家万户,才能在改革建设实践中感悟群众的伟大创造,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才能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提炼报道主题、挖掘报道题材、丰富报道内涵,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才能掌握和运用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培育清新朴实的文风。可以说,对参加“新春走基层”的新闻记者来说,这次活动是一次灵魂的洗礼,是一次新闻业务能力的锻炼。驻站记者长期工作在基层,不应该把“走基层”当成一次活动,而应该让“走基层”常态化。

  四是建立驻站记者轮换、交流制度,打破长期驻守一地形成的思维定式,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有些新闻媒体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记者站和编辑部定期交流方案,让驻站记者集中一段时间到编辑部学习、培训,或者在组织策划大型报道活动的时候,抽调驻站记者组成采访小分队,有些媒体还在记者站之间实行定期轮岗制度,促使驻站记者研究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五是建立科学严密的考评、淘汰机制,增强每一名驻站记者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离不开铁的纪律,在优者上、庸者下的机制压力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驻站记者的工作激情和干劲。笔者所在单位对驻站记者的考核方案规定,“驻站记者连续3个月没有稿件见报,从第4个月起,扣发工作总额的20%;扣发工作的记者,连续3个月完成基本工作定额,方可恢复原工资;连续6个月无见报稿件的,停发全部工资……”这一考核措施刚一推出,在全体驻站记者队伍中引起震动,工作作风很快就有了明显改观,稿件数量和质量也大大提高。

声明:该作品系作者结合法律法规,政府官网及互联网相关知识整合,如若内容错误请通过【投诉】功能联系删除.

点赞
收藏
分享至

相关知识推荐